近年來,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除法醫病理、法醫臨床、文件文檢、痕跡檢驗、聲紋鑒定、司法會計等傳統專業門類外,還建成了電子證據、毒物檢驗、微量物證、DNA檢驗、心理測試等專業實驗室,將新技術、新方法和高科技手段引入檢察機關司法鑒定領域。目前該中心已有6個專業通過了實驗室國家認可。

毒物檢驗是司法鑒定領域涉及面最廣、技術要求最高的專業之一。毒物檢驗涉及的毒物、毒品、藥物種類繁多,常見的就達數百種。毒物檢驗利用物理或化學分析方法,對有毒物質、違禁毒品藥品進行定性、定量分析。
如何從被破壞的電腦硬盤上恢復數據,如何從解剖后的器官中提取中毒物,如何從數百張涂改的發票中顯現發票的原始金額……這些看似頗具難度的問題在一個地方都能找到答案——最高人民檢察院司法鑒定中心(下稱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
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主要承擔高檢院以及下級檢察院送檢的重特大和疑難案件的檢驗鑒定、文證審查等。據悉,該中心一直堅持“辦案、培訓、科研”三位一體的定位,突出為辦案服務,并著眼于提高偵破重大疑難案件的能力,進一步提高科技含量和辦案能力。
近年來,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除法醫病理、法醫臨床、文件文檢、痕跡檢驗、聲紋鑒定、司法會計等傳統專業門類外,還建成了電子證據、毒物檢驗、微量物證、DNA檢驗、心理測試等專業實驗室,將新技術、新方法和高科技手段引入檢察機關司法鑒定領域。目前該中心已有6個專業通過了實驗室國家認可。
毒物檢驗,破解非正常死亡
“躲貓貓”、“喝水死”、“睡覺死”……在監管場所內發生的非正常死亡事件不時見諸媒體,牽動著輿論的神經,引起全社會廣泛關注。
前不久,某地公安機關抓獲一名販毒嫌疑人,在審訊期間該嫌疑人突然面色赤紅、呼吸急促、大汗淋漓,后送醫院搶救無效死亡。死者家屬懷疑公安機關刑訊逼供,數十人圍堵政府部門。當地檢察機關迅速介入調查,檢察技術部門的法醫提取死者血液送到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進行毒物檢驗,專家們檢驗出死者血液中含有某種新型毒品,其含量遠遠超出致死量。結論出來后,事件很快平息。后經檢察機關查明,該嫌疑人在公安機關圍捕時為毀滅罪證,將包裝好的毒品吞下,未料包裝在消化道破裂,命喪黃泉。
類似這樣的非正常死亡案件,檢察機關必須找到明確的死因,才能確定事件的性質。而確定死因首先就要進行毒物排查。一直以來,毒物檢驗在檢察機關幾乎是一片空白,全國檢察機關技術部門的毒物檢驗技術人才稀少、檢驗儀器設備奇缺,很多案件中的檢材要么送到公安機關去做,要么干脆不做。
據介紹,毒物檢驗是司法鑒定領域涉及面最廣、技術要求最高的專業之一。毒物檢驗涉及的毒物、毒品、藥物種類繁多,常見的就達數百種。這些毒物、毒品和藥物有固體的,有液體的,也有氣體的,用儀器檢驗之前都需要從血液或器官組織中提取出來。由于各種物質的性質不同,提取條件和方式也千差萬別。比如,有些毒物在酸性條件下有較高的回收率,而另一些可能在堿性條件下才有較高的回收率。每一個案件遇到的情況都不一樣,因此,技術人員必須把每一次檢驗都當成一次科學研究,在有限的檢材中找到最合適的檢驗方法。復雜的案件,往往要加班加點做上一個月的時間。此外,毒物檢驗涉及的儀器設備非常多,對技術人員的知識面、技術水平和辦案經驗要求很高。
從2008年起,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把毒物檢驗作為建設的重點,購置大批尖端儀器設備,引進法醫毒物檢驗專家,試行一系列毒物檢驗方法。兩年來,毒物檢驗實驗室辦理了多起案件,協助其他業務部門有效行使了對監管場所的法律監督職能,預防和化解了非正常死亡事件引發的社會矛盾。
電子證據,還原事實真相
隨著計算機及網絡技術的廣泛應用,大量可以證明案件事實的信息由計算機處理并被存儲于硬盤、磁盤、光盤及各種存儲卡之中,如何收集、檢驗、鑒定此類電子證據是檢察機關在新形勢新情況下所面臨的新問題。
據介紹,目前檢察機關所辦案件中,涉及電子證據的案件數量日益增多,案件范圍日趨廣泛。
走進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電子證據檢驗實驗室,電子取證工作站、手機檢驗系統、計算機取證現場勘查箱等高技術儀器設備深深地吸引了記者。據悉,在利用計算機進行網絡詐騙、賭博等案件中,隨案移送的電子證據形式多樣,內容復雜,承辦人難以進行審查和鑒別,其中大部分就是借助這些高科技儀器,再經過技術人員的分析處理進行取證的。
電子證據極易修改,為了防止數據被修改,技術人員先要對數據進行固定,然后在復制件上進行數據的恢復工作,再按照嚴格的操作流程進行數據分析。
犯罪嫌疑人張某伙同他人利用互聯網絡非法組織賭博,并將涉案電腦資料記錄全部破壞。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技術人員運用相關軟件對送檢的3塊硬盤進行了數據恢復、文件分類檢索和人工瀏覽后,制訂了檢驗方案,對磁盤未使用空間的磁盤簇區數據進行提取比對。通過一系列的代碼復制提取比對,發現這些文件與在犯罪嫌疑人家中搜查取得的報表打印件完全吻合,從而證明了嫌疑人曾使用該賬號通過網絡進行賭博交易的事實。
電子證據的提取鑒定技術在檢察機關應用廣闊,除了公訴、偵監等部門需要對公安機關移送的電子證據進行審查鑒定,以及對反貪查案提供幫助外,它也經常應用到民事行政檢察等部門中,對民事行政案件的法律監督工作起到有力的支持和幫助作用。
文件檢驗,再現物證原貌
“‘報賬員變造300余張發票案’是我中心鑒定得非常‘漂亮’的一個案例,鑒定人員利用多光譜成像顯現復寫溶褪文件技術在我國尚屬首創。”在談到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文件檢驗室近年來參與鑒定的重大案件時,一位年輕的鑒定人欣喜地告訴記者。
2009年某省檢察機關向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送檢300余張污損變造發票,要求鑒定原發票金額。原來,該省某公司報賬員三年間利用職務之便,將領導簽批過的發票進行變造后至財務處報賬套取私利,2008年案發后檢察機關反貪部門對其立案偵查,涉案發票300余張。
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文件檢驗室在綜合檢驗后發現,復寫字跡書寫于票據紙上,字跡與紙張結合的牢固度較差,犯罪嫌疑人作案手段多樣并且采用了特殊的消褪技術,尤其是中后期通過請專門人員針對復寫顏料配制特殊的消褪液,將整張發票的復寫字跡全部溶褪。由于時間間隔久,發票又多為辦公用品、餐飲等零售發票,原始金額查證困難,涉案金額難以確定。
面對如此多難以顯現原始金額的發票,鑒定人員理清思路,不斷尋求再現原始金額的最佳方法。他們使用文檢儀等光學檢驗方法檢驗后發現,絕大部分發票可以檢出消褪事實,但被消褪的確切金額仍然無法讀出。如果使用化學方法檢驗,不僅檢驗把握不大,而且一旦實驗失敗就會對發票造成損害無法復原。此外,300余張發票使用的消褪劑和復寫色料并不一致,要根據每張發票摸索不同的顯現條件,在有限的時間內也是難以完成的。
經過上述檢驗和考慮后,鑒定人員針對該案設計了采用多光譜成像技術對被消褪的發票進行顯現的實驗方法,發票的原始金額一張張地清晰起來,犯罪嫌疑人的涉案總金額也愈加明朗,通過對300余張發票逐一檢驗后最終確定了犯罪嫌疑人獲利金額累計十余萬元。
●相關資料
檢察機關技術工作源自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1985年,高檢院辦公廳成立了刑事技術室;1988年,刑事技術室升格為高檢院技術局。1989年,高檢院檢察技術科學研究所成立。2000年,高檢院合并了檢察技術局、檢察技術科學研究所和辦公廳信息技術室,成立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
2008年底,高檢院檢察技術信息研究中心建成了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2010年10月14日,中央政法委公布了國家級司法鑒定機構遴選結果,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成為10家國家司法鑒定機構之一。
檢察機關的司法鑒定是檢察權的重要組成部分,關系到檢察機關法律監督能力的發揮。從2008年建成至今,高檢院司法鑒定中心辦理數百起案件,并指導或直接參與了一系列引起很大社會反響的案件,為案件偵破發揮重要作用的同時,也發揮了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