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務院總理李克強8月19日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部署加快發展科技服務業、為創新驅動提供支撐。
會議認為,發展科技服務業,是以調整結構穩增長和提質增效、促進科技與經濟深度融合的重要舉措,是實現科技創新引領產業升級、推動經濟向中高端水平邁進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環。要以研發中介、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領域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
會議提出了5項具體舉措:一要有序放開市場準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支持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科技服務企業發展。二要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大型科技儀器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向社會開放服務。三要加大財稅支持,對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服務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四要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務發展。五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強化國際交流合作。讓科技服務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供支撐。
今年7月,科技部官員曾透露,由科技部起草的《加快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正在定稿中,將來有上億級別的資金調撥支持科技服務業。
一些專家認為,發展科技服務業就是進一步強化科技發展的整體環境。在這方面,很多地方已經有動作了。
據記者了解,目前廣東、貴州、溫州、南京等多地已出臺地方版的促進科技服務業發展的若干意見。溫州出臺的意見提出,到2015年,全社會科技投入達到110億元,研究和試驗發展(R&D)經費支出占GDP的比重達到2%,公共科技服務平臺達到80家(其中省級平臺30家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面積達100萬平方米,省級以上科技企業孵化器6家以上,建成國家級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大學科技園,建立1至2個科技服務業集聚區,形成比較完善的技術創新和服務體系。
而廣東佛山出臺的意見中提出,對成長性好的高技術服務企業,符合《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管理辦法》規定的,將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對獲得國家、省、市科技部門新認定的重要科技服務平臺,將給予20萬到500萬元的資助。
這次常務會議還決定推出進一步簡政放權措施、持續擴大改革成效。一是便利企業投資經營,再取消和下放87項“含金量”高的審批事項,其中取消68項。同時盡快徹底廢止非行政許可審批。二是降低準入門檻,將營利性醫療機構設置審批、養老機構設立許可等90項工商登記前置審批事項改為后置審批,實行先照后證,強化事中事后監管。三是減輕企業負擔,再取消19個評比達標表彰項目。四是再取消一批部門和行業協會自行設置、專業性不強、法律法規依據不足的職業資格許可和認定事項,使就業創業創新不為繁多的“證書”所累,讓各類人才放手拼搏。(上海證券報)
繼7月8日《國務院關于加快發展生產性服務業促進產業結構調整升級的指導意見》(國發[2014]26號)出臺后,8月19日國務院常務會議討論了“精準發力”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
常務會議提出,要以研發中介、技術轉移、創業孵化、知識產權等領域為重點,抓住關鍵環節精準發力,深化改革,堅持市場導向,推動科技服務業發展壯大。會議提出的五項“精準發力”環節較為具體。
在強化市場機制方面,提出要有序放開市場準入,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引導社會資本積極參與,支持合伙制、有限合伙制科技服務企業發展。要積極推進重點實驗室、大型科技儀器中心等公共技術平臺建設,向社會開放服務。
在政府投入方面,則提出要加大財稅支持,對認定為高新技術企業的科技服務企業,減按15%的稅率征收企業所得稅。要改革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多元化資金投入體系,發揮財政資金杠桿作用,積極探索以政府購買服務、“后補助”等方式支持公共科技服務發展。
此外,還提出要加強人才引進和培養,強化國際交流合作。讓科技服務為促進科技成果轉移轉化、提升企業創新能力和競爭力提供支撐。
上述關鍵環節,有四項著眼通過市場機制和政府作為促進科研成果的轉化。記者了解到,近年來國際上發表的科技論文總數世界第二,但是被引用的次數并不高。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產業科技發展研究所所長劉峰認為,中國科研轉化過程中存在產權問題,是成果轉化率低下的又一原因。
會議強調的合伙制和公共技術平臺開放,均是目前科技產權領域的焦點問題。各界亦多有呼吁放開對科技服務業發展過程中的種種限制,“目前收益分配問題也降低了這個產業的發展速度??萍挤諛I依賴于高校、研究院的研究員,現在的收益分配卻還是按事業單位的辦法,打消了研究員的積極性?!彼f。
目前大量的科研成果束之高閣,另一方面,大量企業缺乏先進適用技術的支撐。究其原因,與創新成果轉化和市場服務意識不足,國內產學研合作協作不夠等有關。
中國社會科學院財經戰略研究院院長助理夏杰長認為,服務業要素的供給和市場需求都存在被壓抑現象?!胺諛I發展關鍵是打破壟斷,完善規制?!彼f。
數據顯示,隨著國家大力實施簡政放權,實施工商注冊登記等改革,上半年,服務業新增企業數量達到129.06萬戶,占新登記企業總數的78.1%。這釋放出服務業正在加快發展的信號。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來有為預測,服務業已經成為中國國民經濟的最大產業和吸納就業的第一主體。“十二五”服務業發展目標是47%,這一目標在今年就可以實現。
這一占比變化也有制造業增速放緩、服務業增速相對提升的原因。
國家統計局數字顯示,“十一五”的服務業發展目標并未完成。2010年服務業比重僅僅為43%,未達到43.3%的目標。個別年份,比如在2007年還出現了服務業比重下降的情況。
2011年全國服務業比重為43.1%,比上一年僅僅增加了0.1個百分點。進入2012年以后,服務業比重提升較快。
統計數據顯示,2012、2013年中國服務業增加值占GDP的比重,分別達到44.6%、46.1%,分別比上一年增加1.4、1.5個百分點。
2014年上半年三產占GDP的比重是46.6%,同比提高1.3個百分點。這是2013年服務業占比超過第二產業后,繼續保持這樣一種增速快于第二產業,占GDP比重繼續提高的勢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