株式會社日立制作所(以下,簡稱日立)執行役常務中國總代表小久保憲一、日立執行役常務小島啟二、日立(中國)研究開發有限公司總經理陳楊秋等日立集團高層,與來自中國企業、大學、研究機構等客戶及合作伙伴的專家和企業代表共聚一堂,通過演講及圓桌論壇進行了深度交流,使得大家對于日立,以及日立的研發創新有了更多的認識和了解。
“通過優秀的自主技術及產品開發貢獻于社會”是日立自1910年創立以來所倡導的企業理念。在長達100多年的歷史中,日立在信息通信、電力系統、社會產業系統、電子裝置系統、建筑機械、高性能材料、汽車系統、生活環保系統、金融服務、物流及其他服務等眾多領域推出滿足用戶需求的產品,為社會做出巨大貢獻。2014年日立在全球的銷售額達到約5138億元,擁有996家公司,約33萬名員工。
在中國,日立于上個世紀60年代中期就開始對華出口產品,1979年便在北京成立了第一家日資企業的事務所。如今日立在中國已經成長為擁有180余家公司,49600名員工的綜合型企業集團。中國也是日立最大的海外市場,2014年日立在中國銷售額達到約609億元,占日立集團全球總銷售額的12%。
“生年不滿百,常懷千歲憂”,這是日立研究開發的基本理念,由創始人小平浪平社長選自中國東漢的一首古詩,它與日立成立的理念“和、誠、開拓者精神”一起充分體現在日立的研究活動中。
當前,面對全球日益復雜化的種種社會課題,日立提出“社會創新事業”,旨在通過IT打造先進的社會基礎設施,這是日立集團大力發展的重要事業,范圍涵蓋基礎設施系統、信息通信系統、電力系統、建筑機械、高性能材料、汽車系統以及健康管理等領域。
為順應新常態下的中國社會發展趨勢,依循政府在新型城鎮化、擴大內需、以及建設低碳社會方面的政策方向,日立確立了通過“社會創新事業”為中國社會發展、生活水平提升做貢獻的方針。
日立將在“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領域,提供水處理、智能電網等相關的環保設備和服務;在構建“信息化社會”方面,通過ATM、存儲解決方案等打造IT服務基礎;通過與優秀中國企業的合作,開創符合本地需求的商業模式,促進產業升級;通過強化健康管理事業,為生活質量提高做出貢獻。
同時,日立還積極壯大中國集團的研發團隊,以支持中國的科學技術創新、高端產業發展和附加價值提升,并將以“協創”的方式走近客戶,與客戶共同開發解決方案。
為此,日立積極在全球構筑客戶導向型的研究開發體制。2015年4月,日立設立了與客戶共同發現課題、協作開創新解決方案的前端部門——“社會創新協創統括本部”,并在全球包括中國在內的四個地區設立了協創中心。今后,日立在中國的研究開發事業,將圍繞“中國制造2025”的重點戰略目標,以實現節能、可持續發展的“綠色制造”,以及基于IT技術的高生產性和高品質的“智能制造”為方向,加快推進客戶“協創”,助力社會創新事業的開展。
日立不僅關注如今表面化的社會課題,更針對將來可能發生的未知社會課題進行必要的研究開發。其推進的基礎研究開發課題主要涉及“物性科學”、“信息科學”、“生命科學”和“尖端科技”4個領域。
在“物性科學”研究方面,日立充分利用尖端檢測技術,基于新的科學發現和新原理展開新材料研究。如2014年日立研發成功具有世界最高分辨率(43pm)的全息電子顯微鏡。在“信息科學”研究方面,日立正在推進人們幸福指數的測定技術,實現社會系統整體最優化的計算技術、可人機交流的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研究。
至于“生命科學”研究,為了解決高齡化社會、醫療費用增加、癌癥與難癥根治等課題,日立致力于再生醫療等的研究。在“尖端科技”研究方面,日立主要研究關于人口問題、糧食問題、教育、能源等將來可能會發生的社會課題,集結多個科學領域的技術,并提出解決方案。如目前日立已經在關注提高個人能力和社會生產率的腦科學應用。
在本次技術論壇上,小久保憲一、陳楊秋等發表演講詳細介紹了日立在中國的事業戰略、研究開發戰略、支持客戶協創的技術,以及日立面向“中國制造2025”的積極舉措。同時,來自工業和信息化部的相關專家左世全為與會嘉賓深度解讀了“中國制造2025”的出臺背景及主要規劃,日立專員、中國工程院外籍院士小泉英明發表了“以人為本的研究對中國的貢獻”為題的演講。
在主題演講之后的圓桌論壇環節,日立(中國)有限公司CTO田邊史朗與東方電氣集團中央研究院院長王為民、北大方正集團方正璞華信息技術有限公司總裁管祥紅、清華大學信息學院副院長牛志升等日立集團的合作伙伴一同,圍繞“中國新常態下的技術創新”這一主題,就技術研發在社會貢獻、企業收益等方面的積極作用進行了探討。
中國是日立最大且最重要的市場之一,通過建立顧客導向型的全球研究開發體制,日立希望與客戶及合作伙伴共同發現課題,提供創新性解決方案的社會創新事業,為解決中國的社會課題及實現“中國制造2025”貢獻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