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湖北時珍實驗室建成華中最大中藥資源成分庫——“華中本草多組學成分庫”,為華中地區405種常用中藥材蘊含的天然成分繪制了詳細的“數字畫像”。
“這些傳承千年的中藥,第一次擁有了科學精準的‘身份證明’和‘成分清單’。”湖北時珍實驗室首席科學家、學術委員會主任委員王琦表示,這項成果填補了華中地區本草研究的空白。
“這405種藥材,涵蓋了華中地區近一半的常用中藥。”湖北時珍實驗室研究員劉義飛說,為了這份“數字畫像”,在湖北時珍實驗室首席科學家陳士林教授指導下,核心團隊近30人花了5年多時間。
據介紹,這份“數字畫像”帶來的最大驚喜,是發現了許多以前被忽略的重要成分和新成分。如黃連除了已知的有效成分,科學家在利川黃連里還找到了具有抗炎和調節血糖、血脂作用的新型生物堿,以及大量小RNA等新型功效成分。湖北的蜈蚣、蘄蛇、水蛭等動物類藥材極具區域特色,通過成分庫發現,它們體內存在大量的小肽和小RNA等成分,這些成分是其具有很強的抗菌、抗炎等功效的物質基礎,為開發新藥提供了全新方向。湖北時珍實驗室常務副主任、湖北中醫藥大學黨委書記劉松林解釋,這不僅解決了藥材“身份不明”的問題,還能科學解釋為什么特定產地的藥材更好,譬如神農香菊的特殊成分就與它生長的高海拔環境密切相關。
據介紹,這個龐大的成分庫還內置了分析工具,能預測這些成分可能作用于身體的哪些靶點。“未來,結合這些靶點數據,我們可以更加精準地研發創新藥物和健康產品,大大提升中藥資源開發利用效率。”劉松林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