價格戰、公關戰和渠道戰已經是家常便飯,業務人員在短兵相接中,擦槍走火、棍棒相見也幾為常態。
2010年,格力與美的業務員在終端斗毆致死事件;蒙牛員工針對伊利發起的“公關戰”,并一手策劃了“圣元奶粉致女嬰性早熟事件”;不少行業雇網絡“水軍”攻擊對手……這些行為,被媒體惡批后,蓋上了“營銷暴力”的標簽。
我們看到的是,因促銷而發生爭執甚至大打出手,在家電等行業是常態。人們習慣于拼搶卡位時,相互之間的容忍度也降到了極限。一次某公司的員工打了對手的員工之時,該公司負責人當場拍給了打人者1000元用以獎勵。這個插曲招致媒體惡評,卻贏得團隊的一片歡呼。
以上事件公開之后,有些營銷人發出了充滿無奈的感慨:
“無暴力不營銷,決斗吧,用暴力來決定彼此的份額!”
“市場版圖的每一寸擴張,都充滿著鮮血和汗水!”
“連行業老大們都在‘拼命’,小企業還有什么話可說呢?打吧,銷量是‘打’出來的!”
……
為了保證團隊有血性、有個性、非理性,敢打硬仗、敢于拼殺,諸多中國企業將“狼性”作為團隊建設的文化保障。但是,我們卻發現:
中國“狼性”的推崇者,一邊夢想著打造一支能征善戰、戰必能勝的“狼之隊”,一邊正親手曲解狼性、濫用狼性;
在非敵即友的單邊主義思考滋生了對競爭者的仇恨,在盲目仇恨的非理性驅動下帶來的極端行為,被人披上了“狼性”文化的外衣;
李云龍式的“野狼團”也利弊相生,犀利的作戰力背后滋生著山頭主義、土匪作風,其間隱含著中國人集體行動中最不為外人道的特征。
“一聲霹靂一把劍,一群猛虎在XX(企業名),鋼鐵的意志鋼鐵漢,鐵血丹心保家園,殺聲更壯英雄膽,百戰百勝美名傳,攻必克、守必堅,橫掃千軍唱凱旋。”
——某企業的營銷訓詞
大學里的“書呆子”,從事營銷以后竟然變得狼性十足。這樣的蛻變,不僅是作者本人,相信很多營銷人都經歷過。
這樣的蛻變,是中國營銷在特定時代的必然產物。甚至可以說,在某個特定的時代,缺乏狼性的營銷人很難生存。中國營銷人的狼性,并非營銷人的本性,而是環境使然,是環境改造了營銷人,也是營銷人適應環境的結果。
狼性不是中國營銷人的生活性格,而是一個階段的職業風格。
對抗中抄起狼性之道
狼性不是少數中國企業和營銷人的專利,而是相當多中國企業和營銷人的共性,只不過不同企業的狼性程度不同而已。[page_break]
過去,狼性概念一經提出,便引起那么多人的共鳴,說明中國企業對此強烈的整體需求。那么,在過去的營銷時代,為什么中國營銷人整體上并沒有發展出雄獅那樣的“王者之氣”,而是產生了狼性。要知道,雄獅的“王者之氣”,在中國文化語境中幾乎只褒無貶,但狼性卻是褒貶不一,狼既有聰明、機警、善戰等讓人贊賞的一面,也有狡猾、隱忍等讓人不屑的一面。
王者需要王者的底氣,狼性有狼性的存亡之道。跨國公司在中國人眼里通常是有王者之氣,多數營銷舉措都顯得大氣、正道,但中國的企業家和營銷人卻只能羨慕他們。因為跨國公司的王者之氣,源自他們進入中國之初歷經數十年甚至數百年積累的規模、品牌、技術、對消費者的影響力,以及由此產生的企業和職員的絕對自信。
“做好虧損20年的準備”、“教育中國消費者而不是適應消費者”等等話語,曾經極大地刺激了中國營銷人。
王者之氣并非源于智慧,而是源于與生俱來的實力。獅子有王者之氣,因為它是森林中的大型動物,只有大型動物才可能有這樣的王者之氣,當然,并非所有大型動物都有這樣的王者之氣。為什么森林里的老鼠、猴子沒有這樣的王者之氣?因為它們實力不濟。
中國的改革開放是對內搞活,對外開放。開放之初才開始萌芽的中國企業,不得不直接面對跨國公司,而他們之間的差異不是一兩個數量級的。這樣,中國企業哪有底氣顯示王者之氣?如同猴子要像獅子一樣顯王者之氣,不僅讓人笑話,還要吃虧。
王者之氣靠的是威懾力量,不戰而勝。狼本身不具備威懾力量,卻極富攻擊性。中國企業的營銷,同樣是極富攻擊性,以至于不斷有人提出中國企業要學會“雙贏”。其實,在形成足夠的規模并形成“恐怖平衡”之前,“雙贏”是不存在的,以狼性打破平衡、改變格局才是中國企業希望得到的結果。
狼的體格和實力,如同當初中國企業的整體規模和實力,但狼能夠與比它的體格大得多的動物相抗衡,這與中國企業太相似了。很多人總是不斷貶低中國企業,以為中國企業不是跨國公司的對手,甚至擔心加入WTO后有些行業會“集體消失”。正如狼的智慧敢于抗衡比它規模大的動物一樣,中國企業所具備的狼性使得它能夠對抗跨國公司。這么多年的實踐證明,在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的對抗中,中國企業的整體實力不是下降而是上升了。當然,中國企業的狼性行為也遭遇了某些人的不屑。
與狼的體格和力量相似的動物很多,為何是狼獨受人們的關注?因為狼的能量和行為超出了它的體格與力量。規模不大但希望有所作為的中國企業,當然希望像狼一樣受世人關注。
王者之氣是不是比狼性更崇高
中國企業有很強的狼性色彩,中國營銷人同樣如此。
曾經出任于惠普(中國)的高建華先生說,跨國公司重視后臺表演(戰略、研發、企劃等),中國企業擅長前臺表演。后臺表演憑的是實力,前臺表演憑的是智慧和精神。后臺表演打的是“錢海戰術”,有多少錢就能干多少事;前臺表演拼的是人海戰術,沒有錢也想干事。
初期的中國營銷,靠的是跑馬圈地做市場,技術、產品、戰略、企劃等幾乎為空白的情況下,靠的是營銷人員的智慧和精神,沒有狼的機警、智慧、靈敏是很難生存的。沒有一戰的實力,卻有一戰的勇氣。在這樣的時代背景下,除了狼性精神,還有什么制勝之道?[page_break]
狼是群體動物,狼之可怕不在于個體而在于群體。經常有人批評中國企業之間缺乏合作意識,但作為一個市場觀察者,我卻發現中國企業有高度統一的群體行為,這是讓跨國公司非常害怕的。
比如,有人把福建晉江企業的做法稱為狼群戰術。其實,狼群戰術并非企業之間有協調、有統一指揮的行為,而是企業之間集體無意識的集體一致行為,這是只有相似的規模、相似的背景和相似的思維和行為習慣之下的集體無意識,這足以說明狼性是中國企業的集體習性。如果說原來中國企業與跨國公司交叉重疊較少的話,現在他們已經是近身肉搏的同臺競爭了。以我對跨國公司在中國和外國的營銷手段對比來看,在中國企業的狼性營銷逼近之下,跨國公司已經不得不放下身段學習和模仿中國企業了,不適應中國對手的跨國公司很多已經敗退中國了。
中國的營銷環境已經在發生變化,有些行業仍然處于高度分散狀態,比如農牧行業、農資行業,這樣的行業仍然需要推崇狼性營銷,最后的勝利者通常是有狼性的。有些行業早已經實現了產業集中,比如家電、飲料、肉制品,狼性已經不再是營銷中決定性的因素。有些行業正處于產業集中的前夜,比如乳制品,既需要企業整體的王者之氣,又需要營銷人的狼性。電視劇《亮劍》中,主人公李云龍特別贊賞狼性,當八路軍與強大的日軍作戰時,李云龍的機警、智慧和勇氣一覽無遺。但在解放戰爭時,解放軍的實力已經快速壯大,李云龍的王者之氣已經占據主導,狼性雖猶存,但已居于次位。
中國企業的整體實力在增強,總有一天中國企業會顯示王者之氣。比如,曾經非常推崇狼性的華為,現在似乎不再特別強調這一點了,因為它的規模和實力已經躍居世界前列。當然,等到我們都像華為那樣壯大的時候,我們依然不會貶低狼性,不要忘了,我們之所以能夠有實力顯示王者之氣,是因為我們曾經有狼性。我們更不能因為有了王者之氣,瞧不起那些新的狼性企業,因為替代自己的可能恰恰是這些瞧不起的企業。
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性格,評價一個時代的企業行為要以時代為背景。拿跨國公司的王者之氣,小瞧中國企業的狼性,是評價體系的思維錯亂。
最后,需要強調,一些大眾媒體和社會評論,經常把少數企業的極端案例作為狼性的案例,比如某些企業在賣場的集體斗毆,或者某幾家企業的惡性競爭,并以此為標本來對狼性作出評判,這是有害的,爭強斗勇其實并不是狼性的本質。
在中國企業的狼性營銷逼近之下,跨國公司已經不得不放下身段學習和模仿中國企業了,不適應中國對手的跨國公司很多已經敗退中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