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廣西北海市的自然資源部第四海洋研究所(以下簡稱“海洋四所”)實驗室內,華中農業大學園藝林學學院暑期社會實踐的學子正在進行調研實踐,通過參與實地調研、采集樣本、紅樹林監測等活動,了解海洋四所對紅樹林和海洋潮間帶的動態觀測及監測,探索建立對海洋環境的預警監測系統。
海藻培育室內,玻璃缸中的海草正隨風搖曳,而培養瓶中的海草隨著注入的空氣翩翩起舞。海藻和海草的培育這項看似簡單的實驗,關乎著海洋生態修復的關鍵環節——海草床與紅樹林、珊瑚礁并稱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對調節氣候變化具有重要意義。
2025年4月,一項名為“黃海滸苔綠潮關鍵區域精細化監測預警與防控對策”的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在上海啟動。該項目由自然資源部東海生態中心牽頭,海洋四所作為重要參與單位,聯合多家科研機構共同攻關。
項目目標是查明影響滸苔綠潮規模變化的關鍵環境驅動因子并明確其調控機制,突破滸苔綠潮水下三維監測、新型滸苔生物量估算方法、滸苔綠潮規模精準預測預報等關鍵技術。海洋四所的研究人員相信,通過提升滸苔綠潮監測預警業務化能力,能夠提升對黃海滸苔和區域性綠潮的早期警報能力、治理能力和潮間帶生態修復的效率。
在海洋四所,紅樹林保護修復是另一項重點研究領域。2025年5月,越南芽莊大學副校長等一行五人訪問海洋四所,雙方簽署了紅樹林保護修復和海洋動物病害防治領域兩個“小而美”合作項目。這些合作項目基于雙方簽訂的框架協議,旨在推進務實合作。越方代表團現場考察了金海灣紅樹林生態保護區,見證了海洋四所在紅樹林保護修復方面的實踐經驗。2025年1月,《紅樹林生態修復監測和效果評估技術指南》(GB/T 45140-2025)正式發布,為紅樹林生態修復提供了技術規范。
而海草床是海洋四所關注的另一重要生態系統。由一種或多種海草群落組成的海草床與珊瑚礁、紅樹林并稱為三大典型近海海洋生態系統,具有極為重要的生態系統功能,在調節氣候變化方面具有重要意義。
在進行不同區域泥樣的海藻繁殖體分離培養實驗中,學生與研究人員進行了深入交流。“目前,中國與東盟國家的海草床分布面積都面臨衰退的情況,因此亟須開展海草床保護與修復研究及國際交流合作。”研究人員表示。海洋四所在海草的調查監測、保護修復、繁殖生態學及藍碳等領域已經取得進展,與歐盟國家、泰國、越南、馬來西亞等國家的研究單位也建立了合作聯系。
現在海洋生態保護修復的成效已經開始顯現。各種各樣的案例展示了沿海地區協同開展安全、生態、健康、韌性、活力的海洋保護修復生動實踐,體現了拓展親海空間、促進人海和諧的顯著成效,詮釋了碧海銀灘也是金山銀山。圍繞重點海域,實施“藍色海灣”、“美麗岸灘”、“和美海島”建設行動,整治修復海岸線約1780公里、濱海濕地約5.3萬公頃,紅樹林面積增長至3.03萬公頃。
隨著一批批項目的實施,海洋四所正與國內外合作伙伴一起,將科技創新成果轉化為海洋生態保護的實效。從實驗室到海岸線,從黃海綠潮預警到南海紅樹林修復,海洋四所的科研人員用智慧和汗水守護著祖國的碧海銀灘,為全球海洋治理貢獻著中國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