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遠處,中南源品干細胞科技園的銀灰色外立面映著秋日陽光。這是湖南生物醫藥版圖上的一塊樣本地。
每小時循環換氣60次的B+A級潔凈車間里,“全副武裝”的技術人員打開-196℃的液氮儲存罐,氤氳白氣中浮現著生命奇跡。
“這里能儲存500萬份細胞,讓20歲的免疫力為60歲的身體護航。”源品細胞生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簡稱“源品生物”)研發事業部總經理鄭春兵說。
2019年,源品生物落戶長沙經開區,投資建設干細胞科技園。五年間,這里形成了從細胞儲存、制備到臨床轉化的完整鏈條——它不僅湖南生物醫藥產業的一個節點,也是一條新興產業鏈的微縮。
在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部署中,湖南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被明確為13條重點推進的產業鏈之一。
10月1日,全國首部針對細胞與基因產業的地方性法規《湖南省細胞和基因產業促進條例》正式實施。10月14日,湖南省人民政府舉辦《湖南省促進中醫藥產業高質量發展的若干措施》新聞發布會,聚焦中醫藥產業的全鏈協同、融合創新、政策集成。
從制度到科研,從資本到產業鏈配套,湖南試圖以“鏈”織網,以“鏈”聚力,構建新質生產力的新高地。
從政策到現實:確定性的意義
過去幾年,湖南生物醫藥產業在一條清晰的路徑上前行。 截至去年底,全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實現營收3387.5億元; 1608家生產企業,741家規模以上工業企業; 21家上市公司,數量居中部第一。
這是一組厚重的數字,也是一張被重新繪制的產業地圖。 10月1日,《湖南省細胞和基因產業促進條例》正式施行。 全國首部細胞與基因產業地方性法規,在這片土地上落地。
它把政府支持、科研轉化、倫理審查、臨床應用等關鍵環節裝入制度框架——創新不再在“灰區”試探,而能在制度陽光下加速生長。
在全國范圍內,生物醫藥被視為“慢行業”:周期長、成本高、風險重。而湖南以條例為法治基礎,以“鏈長制”為機制保障,試圖在政策周期中尋找創新周期的疊加點。這一點,在源品生物的研發歷程中體現得尤為清晰。
今年8月28日,源品生物的1類創新生物制品“人羊膜間充質干細胞注射液”獲得國家藥監局臨床試驗許可。這款藥物,瞄準的是全球首個“絕經綜合征”干細胞療法——如果試驗順利,它將讓無數被潮熱、失眠、骨質疏松困擾的更年期女性,重新找回平衡的身體。
一款藥物的研發周期通常超過10年,而源品該項目自立項之初就獲得政府部門的方向性指導,讓項目早期階段縮短了一年時間。
在時間的賬面上,這一年意味著資金的效率;在產業的賬面上,則是創新的信號。
藥物研發,還需要大量的資金支持。2020年11月,“羊膜間充質干細胞治療卵巢功能減退”項目獲湖南省高新技術產業科技創新引領計劃立項,由此獲得了400多萬元的經費支持。
政策部門“提前介入”,科研、產業、政策三線匯合……一個顯著效果是,過去一年,源品生物已連續拿下4個干細胞藥物臨床批件。
從加州回長沙:技術回流的力量
中南源品干細胞科技園再往北一公里,是微智醫療。
在微智醫療器械有限公司,小小的電極背后是大大的產業。
這是一家由數位美籍華人華僑,聯合三位美國院士及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和數位專家在湖南創立的公司。公司運用自主研發的腦機接口和高密度柔性電極技術,結合人工智能應用,主要從事腦機接口領域神經調控項目,以及高端眼科、生命監測和醫療美容等系列產品研發、生產。
2020年8月2日,由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眼科中心為一位因視網膜色素變性而失明3年的患者實施了全球首例“IMIE智能視覺植入器”手術。術后通過戴上特殊的眼鏡,患者重新看見了世界——能行走、能識別數字、能對家用生活物品實施分類。
手術采用的“IMIE智能視覺植入器”,正是微智醫療的研發成果。通過外部視頻裝置和眼內植入體產生電刺激,從而形成仿生視覺,為此類患者帶來光明的希望。
“我們是高科技制造業,而長沙是制造業高地,尤其湖南省委、省政府確定要將長沙打造成為‘全球研發中心’,這一目標的提出又給我們增強了信心。”微智醫療董事長兼總裁向振飛的判斷,來自現實考量。
“這里有科研資源,有立體交通網,人才匯集,但生活成本不高。”據向振飛介紹,2020年以來,公司與中南大學湘雅醫院在腦機接口領域、眼科、神經外科等領域進行了深度合作,尤其是腦機接口項目“IMIE智能視網膜”項目,在人體臨床研究方面取得了重大進展和突破,“未來,將積極推動湖南省腦機接口產業發展、走向世界。”
數據似乎也在某種程度上印證這種選擇。來自長沙市醫療器械行業協會數據顯示,2020年至2024年,長沙醫療器械企業數量從386家增至868家,產業集中度從55%升至62%。
政策紅利疊加產業鏈完善、臨床需求釋放,形成了典型的“長沙模式”: 科研回流、制造集聚、創新加速。
業內專家分析認為,長沙的快速崛起得益于政策紅利、產業鏈逐步完備和臨床需求旺盛。設備更新、智慧醫療等政策集中落地,為市場注入強勁動力;本土企業在IVD、植入器械、放療設備等領域不斷突破,帶動產業鏈升級;三甲醫院集聚,臨床需求釋放,形成了產業發展新范式。
醫工結合:涵養產業內循環生態
中南大學湘雅醫院,是這條產業鏈的另一端——這家與微智醫療有著密切合作的醫院,同在長沙地鐵6號線軌道沿線。
神經外科ICU里,腦壓監測、腦氧監測、神經電生理、重癥超聲、腦機接口……在這里,一個科研與醫療結合的創新場正在悄然生長。
3年前,在這里,腦機接口技術讓一位昏迷3個月的患者獲得新生。
當年,這位患者對外界刺激幾乎無反應。但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主任醫師劉勁芳團隊經過深度評估發現,患者依然存在“殘存意識”,屬于醫學上的“認知運動分離”狀態。
為此,團隊為患者制訂個性化治療方案,通過與科研院所聯合研發的腦機接口系統,將患者的“運動意念”轉化為信號,驅動機械臂完成簡單抓取動作,并在持續進行神經環路訓練一個月后,最終蘇醒。
而這并非單例。作為國內最早開展腦機接口研究的醫療團隊之一,劉勁芳教授團隊長期以來致力于腦外傷與神經重癥的臨床科研工作以及腦機接口的基礎和臨床科研工作,已經實施了8例同類治療,其中6例有效果。
據他介紹,中南大學湘雅醫院神經外科一直處于領先地位,目前與其他科研院所已聯合開發基于運動想象和P300融合的多自由度腦機接口方法。
臨床問題如何轉成科研課題?“醫學科研,一定要來自于臨床,來自于我們患者的需求。”劉勁芳教授表示,“單在實驗室里做實驗,成果是無法落地的,我們更看重的是安全性和有效性。”
劉勁芳認為,對于前沿技術的研究,高校、科研院所、企業同步介入研究環節,有助于推動企業的發展。“企業需要和科研院所加強結合,要做出能夠服務病人的產品。”
從臨床中發現問題,在研究中尋找答案, 再交由企業轉化為產品——這是一種新的循環。
從某種意義上,這從側面印證了為什么湖南如此重視產業鏈的循環發展。
在企業端,湖南遠泰生物技術有限公司遠泰生物董事長向雙林提出了“生態型鏈主企業”的概念。這家公司是湖南省最早的生物醫藥創新企業之一,也是省內唯一一家在美國硅谷設立研發中心的生物醫藥企業。
他認為,湖南要在新一輪生物醫藥競爭中取得優勢,必須從單點突破轉向系統協同。“當務之急在于涵養產業鏈群發展生態,培育生態型‘鏈主’企業。”
“通過產業基金、并購重組、交叉持股等方式,推動核心環節資源聚集,形成對關鍵節點的戰略控制力。”他把湖南的產業比作一片“森林”——科研是根,企業是干,資本與政策是陽光與水分,只有生態互養,產業鏈才有韌性。
醫工結合的價值,在于讓科研從需求出發,又回到需求中去。醫生的問題成為科研的起點,科研成果在企業手中轉化為產品,再通過臨床驗證回到病房。這樣的閉環正在湖南形成,也使得產業的增長更有持續性。
腦機接口、細胞與基因治療、異種移植、中醫藥現代化是湖南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向高端進軍的主方向。
“雙手”協同作戰,制度與市場的共振
湖南生物醫藥產業的擴張,并非偶然,而是一場頂層設計的持續演進。
2018年7月,湖南建立“鏈長制”推進體系,由省領導直接聯系重點產業鏈,實行“一個產業鏈、一名省領導、一套機制”的模式。
2021年,工信部在湖南召開現場會,將“鏈長制”作為全國推廣樣本。2023年底,《關于加快建設現代化產業體系的指導意見》發布,生物醫藥與醫療器械產業被確定為“主引擎”之一。
2024年,湖南省加快“4×4”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大力實施“重點產業倍增計劃”,出臺《重點產業倍增計劃推進機制方案》;明確13條重點產業鏈成為經濟增長的“主引擎”。鏈長每周不少于半天走進企業和園區,直接調研、解決問題。政策執行不再停留在會議室,而進入生產線與實驗室。
這種“制度下沉”的做法,使政策反應更快、企業信心更足。過去,科研項目從立項到落地往往需要跨越多個部門,如今通過鏈長協調機制,審批時間明顯縮短,資源配置更精準。
2025年8月1日,湖南省政協副主席、省工商聯主席、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鏈鏈長張健在“前沿科技成果轉化對接會”上表示,“力爭將湖南打造成全國生物醫藥產業高地”。這不是一句口號,而是產業結構重組后的必然方向。
記者從湖南省生物醫藥及醫療器械產業專班獲悉,目前全省該產業鏈已形成4大核心集聚區。
其中,環洞庭湖區域主攻合成生物及生物醫藥制造,湘中南地區被明確為長三角/粵港澳醫藥產業轉移區,湘西地區發展中醫藥及化妝品原料產業,長株潭城市群則被賦予建設新質生產力示范區的重任。
在湖南中醫藥產業發展方面,2024年全省中藥材種植營收252.05億元,規模以上中藥工業營收340.4億元,合計590.09億元。全省擁有中藥上市企業6家;方盛制藥、時代陽光等4家企業入榜2024年中藥研發50強;婦科千金膠囊(片)、四磨湯口服液等30個中成藥品種年銷售過億元。
湖南省衛生健康委員會黨組成員、省中醫藥管理局局長肖文明表示,下一步,湖南省衛生健康委、省中醫藥管理局還將聯合相關部門,謀劃編制好《湖南省“十五五”中醫藥發展規劃》,圍繞2030年中醫藥全產業鏈總產值實現重大突破,重點推進產業協同發展,優化產業發展環境,強化科技創新支撐,推動政策落地見效。
湖南生物醫藥產業的故事,不是突變,而是積累——制度的鋪陳、政策的耕耘、企業的成長、科研的積淀共同作用的結果。
它展示了湖南如何在宏觀不確定的周期中尋找自己的增長邏輯:用制度穩定預期,用創新激活潛能,用資本放大能級。
一個新的產業體系,正以看得見的方式在運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