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新開放的31個場景需求覆蓋了先進制造、人工智能、生命健康、綠色環保等多個領域,既有圍繞智慧醫療、智慧政務、低空經濟等方面開放的17個公共場景需求,也有14個以智慧化、高端化、綠色化為主攻方向開放的企業轉型升級場景需求,為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提供了豐富的落地載體。
秀洲區推出的綠色燃料摻燒支撐能源、高溫制造領域低碳轉型應用場景備受關注。該場景由浙大嘉興研究院聯合新嘉愛斯熱電有限公司共同研發,依托綠色燃料摻燒機理模型與甲醇燃燒器創新設計,通過改造鍋爐關鍵設備實現綠色燃料摻燒,降低化石燃料使用量,從源頭實現減污降碳。其核心在于完成適配鍋爐的甲醇燃燒器開發、甲醇運輸儲存系統工程改造、燃燒過程智能控制系統搭建等。
“項目實施后,甲醇燃燒可實現SO_x零排放,煙塵排放濃度基本為零,低氮燃燒情況下NO_x濃度可控,相較于傳統燃料,不僅能顯著降低污染物排放,還能顯著降低企業碳稅成本,為能源和高溫制造領域低碳轉型提供了解決方案。”該場景負責人劉鵬介紹,通過適配性改造,這一場景未來有望拓展至水泥工業、鋼鐵工業和玻璃工業等應用領域。
在新技術、新產品(新服務)方面,來自秀洲的11項成果亮點紛呈。北理工長三院研發的低空“金睛”——高置信立體多源反無系統技術,深度融合視覺成像、雷達感知與無線電偵測,構建“探測—識別—追蹤”全鏈條防御能力,采用異構傳感器分布式組網實現低空目標無縫覆蓋,多源數據融合可準確區分目標類型,光電追蹤能“非接觸式精準管控”非法目標,適配機場運營、應急管理等多個復雜場景,為城市低空安全管控提供標準化范本。南方科技大學嘉興研究院帶來的基于生成式視覺與銷售追蹤反饋的智能營銷系統技術,以打造開放的智能家居生態為核心,結合多模塊技術融合,實現對裝修效果的精準預測與個性化生成,適用于建筑與室內設計及產品銷售鏈條等領域。
此外,藍特光學研發的高精密玻璃晶圓產品,可廣泛應用于前沿消費類電子AR/VR眼鏡和半導體制作過程中的光刻和封裝測試等環節,具備體積小、重量輕、衍射效率高、色散性好及設計自由度大等優越特性;大運河長虹實驗室提供的基于機器視覺的布匹瑕疵檢測關鍵技術,能解決紡織行業中因布匹紋理復雜、缺陷形態多樣而導致的檢測效率低、自動化難度大等問題;麒盛科技帶來的基于非接觸式體征傳感器的AI智能床,具備智慧聲控與AI視窗交互,可幫助用戶大大縮短入睡時間,延長總睡眠時間,為核心健康風險提供臨床級預警能力。
“我們前期通過調研企業需求、梳理政府項目,形成了‘場景清單+技術清單’,讓有技術的企業能精準找到應用場景,有需求的單位能快速匹配解決方案。”區科技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隨著更多場景的開放和新技術的落地,秀洲正逐步構建“需求牽引供給、供給創造需求”的創新生態,讓更多新技術從“實驗室”走向“生產線”,從“樣品”變成“產品”,助力新質生產力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