黨的二十屆四中全會提出,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天津以貫徹落實民營經濟促進法為抓手,持續發展壯大民營經濟。初創企業費曼動力,憑借自主研發的新技術,成功進入國際航空集團供應鏈,從實驗室“生力軍” ,成長為國際市場“主力軍”。
晚上七點,費曼動力創始人胡適,正在通過視頻會議,跨越八小時時差,與身在歐洲的國際航空集團工作人員,討論綠色航空燃油工廠的建設細節。今年七月,費曼動力憑借全球領先的技術,可以把二氧化碳電解轉化為一氧化碳,再大規模生產綠色航空燃油,成功加入國際航空集團供應鏈,成為了首家來自中國的供貨商。
亞洲首家,對于胡適來說,曾經都是遙不可及的夢。博士畢業于清華大學化學系的他,2016年,加入天津大學理學院,帶領課題組,通過研發新款催化劑,可以將二氧化碳,轉化為重要工業原料一氧化碳。2020年,我國明確提出“雙碳”目標,節能減排的市場需求廣闊,讓手握關鍵技術的胡適坐不住了,很快他就成立公司,瞄準二氧化碳收集利用的廣闊市場,專攻相關技術和設備研發,2023年,天開園的成立,幫胡適他們完成了從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到企業經營者的轉變。經過園區的資源對接,公司把研發重點,逐漸轉向航空燃油這一細分市場,陸續吸引近四十名科技人才,加入胡適的團隊。
和實驗室不同,工業化的生產,對工藝的穩定性要求極高,必須建設標準化產線,確保物料在大規模加工中,性能穩定。在市工信、科技、金融多部門支持下,費曼動力持續創新,通過改進設備構造,實現了一系列產品順利投產,最新升級的二氧化碳電解設施,每臺每年可生產航空燃料80噸左右。《民營經濟促進法》中明確的提出,完善民營企業參與重大項目建設長效機制,也為胡適他們創造了更多與大型國企央企合作的機會。
四中全會提出,要充分激發各類經營主體活力,加快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體制機制,這讓處于初創階段的費曼動力,對市場更加充滿信心。拿到國際航空集團訂單,也讓費曼動力這個剛剛成立兩年的初創公司,在業界叫響了名聲四季度訂單量大幅增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