統一非法使用重金屬添加劑
5月30日,臺灣質監部門調查發現,當地一家名為“立光農工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成分中,含有一種能吸附重金屬、對人體造成危害的添加劑。
調查發現,立光農工自2008年起購入廉價的工業級EDTA-2Na(乙二胺四乙酸二鈉),用以調配食品原料復方“洋菜粉”、“愛玉粉”等,轉售給多家知名食品公司。橫跨兩岸的統一企業也是立光農工的供應對象之一。
這是繼5月中旬臺灣“毒淀粉”事件爆發以來,質監部門新發現的另一種非法食品添加物,同時也給脆弱的食品安全再蒙上一層陰影。
專家稱,EDTA(乙二胺四乙酸)是一種有機化合物,可與多種金屬離子結合,此次發現的EDTA-2Na即是與鈉離子結合后的產物。
EDTA分為工業級和食品級。由于EDTA易與重金屬結合,工業級的EDTA通常被用于清除重金屬離子,而食品級的EDTA主要用于防腐、治療重金屬中毒以及牙科等。
小龍蝦重金屬超標
時下,正是小龍蝦風靡的時節,它重金屬超標嗎?經湖北省出入境檢驗檢疫局技術中心檢測,除蝦線(即蝦腸)外,重金屬含量都達標,蝦頭、蝦黃含量最低,蝦肉次之。
本次檢測的小龍蝦有兩種,一種是清水蝦,一種是野生蝦。清水蝦是人工養殖的,野生蝦是從鄉間湖塘或水溝里捕捉的。用清水沖洗,很快能洗干凈的是清水蝦,野生蝦很難沖干凈,特別是肚子,用刷子刷,上面的黑垢很難洗。
兩袋蝦分別摘掉蝦頭,從尾部拉出蝦線,剝開蝦殼取出蝦肉,然后從蝦頭里挖出蝦黃進行檢測。
根據重金屬檢測要求,一般測鉛、汞、鎘和砷等4種物質的含量。但近年來檢測發現,重金屬超標集中在鉛元素。目前,出口食品也只測鉛元素含量。
毒大米逃脫不了重金屬
近期,廣州市食品藥品監管局網站公布,在44.4%的大米及米制品抽檢產品發現鎘超標。此前一項調查表明,在華東等6個地區的縣級以上市場中,隨機采購的大米樣品10%左右鎘超標。專家指出,長期接觸一定劑量的鎘主要導致腎臟損害,造成鈣、磷和維生素D代謝障礙,進而造成骨質軟化和疏松甚至骨折。慢性鎘中毒者還可能出現神經、免疫、生殖系統損害,以及腫瘤高發。
由于國家制定的食品中鎘限量的衛生標準有安全系數,以及人體內在的代謝能力,短期攝入鎘超標食品并不意味著傷害會立即顯現。若按鎘在人體的代謝速率粗略計算,我國成年男子每日大米攝取量約為半公斤到0.75公斤左右,那么連續食用18~27年后,方有致病風險。
鎘及其化合物可經呼吸道和消化道進入人體。長期接觸一定劑量的鎘主要導致腎臟損害,造成鈣、磷和維生素D代謝障礙,進而造成骨質軟化和疏松,嚴重者極易發生病理性骨折。流行病學研究提示,慢性鎘中毒者可能出現神經、免疫、生殖系統損害,以及腫瘤高發。
檢測儀器把關重金屬
隨著國家強力推進對食品供給鏈的全過程監控等舉措出臺,國內針對食品安全的檢測設備市場也在迅速膨脹。這一現實讓渴望進入高端市場的國產儀器廠商歡欣鼓舞。在此次“推介會”上,許多國產儀器企業代表紛紛介紹自己的產品,表達進入國檢系統這樣“國家隊”的心愿。
為此,今年初北京市科委、市質量技術監督局、北京國檢局聯合建立了首都科技條件平臺檢測與認證領域中心——一個關于科學檢測儀器裝備的科技資源共享平臺。該平臺以北京國檢局技術、設備、檢測方法開發和人才優勢,聯合30多家檢測機構,對國內儀器廠商進行技術和檢測方法培訓、設備技術驗證等服務。
在此次推介會上,北京國檢局劉來福處長作了題為“國產檢測儀器設備技術驗證和綜合評價主要內容及程序”發言,針對國產儀器存在的驗證和綜合評價方法缺失、性能測試指標單一、后續技術服務深度不夠、驗證試驗樣品覆蓋面窄、綜合評價結論權威性和公信力低等問題,提出以項目為依托,研究建立從選擇設備、組織實施、驗證規范、方法開發、技術改進、綜合評價等一體的技術驗證和綜合評價工作方案,聯合多家權威檢測機構,實現“形成平臺資源有活力、儀器企業有動力、檢測機構有效益”的循環運行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