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秋,龍門實驗室新款油莎豆收獲機沖刺上市前大考。
試驗田里,第二代油莎豆收獲機“吞”進滾滾黃土,“吐”出金黃豆粒。速度更快、馬力更大、“農場喜歡用”的高效收獲機款款駛來。
實驗室內,工程師在電腦前勾勒一張張設計圖紙,一款全新的牽引式油莎豆收獲機輪廓漸顯。功能不少、價格更低、“農民買得起”的入門款逐漸定型。
叮當……龍門實驗室農機裝備產業研究院高級工程師王恒的手機鈴聲響起,收到新疆合作農場發來的油莎豆長勢報告。看著報告里壯闊鋪展、即將進入收獲期的豆田照片,他滿心激動。
“比起第一代收獲機,第二代性能提高了、譜系豐富了,在市場上更能‘打’了。”王恒信心十足,“這個秋天,我們將進軍新疆油莎豆試驗田,接受上市前的最后檢驗!”
日前召開的市委十二屆六次全會,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提出健全產業鏈創新鏈融合發展體制機制,不斷塑造有利于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體制機制新優勢,以改革驅動創新、以創新引領發展。
當下,龍門實驗室成立農機裝備等4個產業研究院和龍科(洛陽)產業運營服務公司,探索“企業出題、運營公司選題、產業研究院答題”的科研組織模式,著力打通制約科研攻關和成果轉化的“中梗阻”,實現科研與產業精準對接。
靈活機制下,在市場上能“打”始終是王恒等龍門實驗室技術人員的終極目標。畝均產油量是大豆4倍,油莎豆堪稱油料作物中的“金豆”,但引入我國70年來仍是小眾作物。大面積推廣究竟“卡”在什么地方?圍繞該問題,“龍門人”不懈追索。
“癥結在農機、堵點在市場,這是我們的判斷。”王恒說,“收獲機不僅要有,還要經濟、好用,容易被市場接受。”
去年以來,項目組拉著第一代收獲機走南闖北,在新疆、河南、河北等國內主要油莎豆種植區,下試驗田、開座談會。“單價偏高,希望有入門款”“農場有拖拉機,傾向無動力的牽引式版本”“動力再大些,效率再高些,出豆再干凈些”……一次次試驗展示、現場溝通,不僅撈出了地里的油莎豆,還撈出了更加可貴的一線市場需求。
農機好不好,市場考一考。拒絕“關起門來搞科研”,理思路、通堵點,從一代躍升二代,效率提升30%;從自走式到拖曳式,成本降低超50%。市場需要什么就研發什么,龍門實驗室把技術和產品改到了用戶的“心坎里”。
油莎豆清洗干凈,豆漿機啟動,不一會兒,醇厚的豆香就飄滿了整個房間。喝一口,唇齒留香。
“沒想到吧,油莎豆不僅能出油,還有這般美味。”就在前不久,為了招待來考察的客商,王恒拿出油莎豆油、豆酒、豆漿等,借此說明這款收獲機大面積推廣后的產業化前景。“國內一家知名飲品連鎖商考察油莎豆漿,品嘗后豎起大拇指,直言只要供貨量穩定,就考慮采購……”
習習秋風中,第二代油莎豆收獲機啟動,撈起了沃野深處的“金豆”,也撈起了廣袤市場的“金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