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廣告、房地產營銷領域轉戰新能源領域,90后創業者王亞在2020年創立了一家公司,從事電動自行車、電動汽車充電設備的研發和生產。如今公司發展勢頭不錯,王亞說:“(自己)一個文科生誤打誤撞地進入高科技行業,公司能發展到現在的規模,離不開背后的‘大樹’。”
他所說的這棵“大樹”,是合肥工業大學智能制造技術研究院(以下簡稱“智能院”)。此前,這名年輕人因公司遇到技術瓶頸,四處求援。當他忐忑地敲開智能院相關負責人辦公室時,對方耐心傾聽了他對市場資源、商業模式以及技術需求的述說。沒想到,兩天后,智能院就為他組織了一支由合肥工業大學的博導、博士組成的技術團隊與之對接。
一邊是實驗室多年的原創技術積淀,一邊是王亞團隊深耕9省的市場渠道優勢,如今這家公司實現了充電樁核心技術模塊的規模化生產,同時雙方攜手加大研發投入,在無線充電技術和產業化方面實現了快速突破,擁有了一系列的高新技術產品儲備,企業發展迅速。
《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強調“深化科技成果轉化機制改革”,并明確了多項與科技成果轉化有關的重點改革方向。
為發揮高校科教、人才資源優勢,推動科研成果與市場對接,最終轉化為現實生產力,應用到智能制造產業中,合肥工業大學與合肥市人民政府共同建設的智能院應運而生。十年磨一劍,智能院累計培育高科技企業183家,其中38家國家高新技術企業,并組建46個科技研發及成果轉化公共服務平臺,累計組織百余個科研團隊為590余家規上企業提供技術支持,加速推動科技成果從實驗室走向“應用場”,打通科技成果轉化“最初一公里”。
從實驗室到“應用場”,科研團隊與企業“共生”
智能院研發中心位于安徽省合肥市包河區,匯聚了20余個智能制造領域高水平科研團隊及100余個高新技術創業團隊,已成為當地的科創地標。
“我們主動打破體制‘溫床’,深化體制機制改革,探索出了一條獨具特色的事業單位企業化運行模式。”智能院常務副院長張曉安說。他表示,過去的產學研合作往往是以科研人員自發、零散的橫向科研項目為載體,合作雙方以技術開發、技術咨詢合同為紐帶,合同完成了,合作也就告一段落。當今技術研發的更新迭代速度越來越快,這種單一的契約式合作,導致科研與產業的銜接缺少穩定性和長期性。
為此,智能院在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合作模式上,探索出“共生”式的新路徑:引導擁有技術成果、研發隊伍和明晰科研計劃的團隊,與有接納新技術能力和擴大生產需求的企業相結合,按股份制合作模式共同創辦高科技企業,同時最大限度調動科研人員科技成果供給和轉化動力。
安徽中博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是一家市場小眾的高科技企業,面向國內外博物館、檔案館、藝術館等提供專業的智能文物保護裝備及系統解決方案,其涉及的學科技術相當復雜。
正是依托合肥工業大學在機械、傳動、傳感、材料等領域的科研成果,以及智能院平臺優勢,公司成立至今始終與合肥工業大學張輝教授團隊保持穩定、持久的技術合作關系,開展深度產學研合作。此外,智能院每年輸送數名“雙導師制”研究生與公司進行聯合培養,為企業提供了人才儲備保障。
帕金森病和阿爾茨海默病是困擾人類的醫學難題。在智能院“科技成果培育和產業化項目”的支持下,合肥工業大學教授陳雷聯合相關醫療單位,深入開展光生物治療基礎研究,研制出非侵入性光生物治療儀原型樣機,填補了我國在神經退行性疾病光生物治療儀器設備領域的空白。
“雙導師制”人才培養,實現多方共贏
記者在智能院采訪時,不少企業負責人反映,企業承接技術轉移,需要的不僅是一紙專利,更是這一技術背后的人才供給,有好的技術,還要有穩定的研發隊伍,才能讓技術真正落地,并且實現迭代升級。
為此,智能院試點“雙導師制”研究生聯合培養模式,以學校平臺為基礎,以企業平臺為場景,提升學生的工程實踐能力和開發創造能力。校內技術團隊與企業建立持續穩定的“人才培養+跟蹤研發”新型產學研合作關系,既確保企業的高端人才儲備,也為區域產業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合肥工業大學市政工程專業2022級研究生李伯乾是“雙導師制”的受益者之一。他在校內導師的指導下完成理論學習后,研二進入智能院入駐企業——合肥艾瑟沃機器人科技有限公司,開展項目研究與實踐。實踐期間,他在校內導師與行業導師的共同指導下,在企業提供的場景平臺上參與工程項目的研發與跟進,參與公司管道測徑儀、水質取樣器的研發及城市污水管網整治等多項工程項目,其參與研發的兩類產品已投入工程項目應用。
在該公司負責人郭帥看來,聯合培養不僅是為企業注入新鮮血液、培養潛在骨干力量的有效途徑,更是充實企業人才儲備池、提升整體競爭力的重要策略。
據了解,近年來,智能院與多家企事業單位共建研究生聯合培養基地28家,從高新技術企業遴選了40余名行業導師,開展“雙導師制”研究生聯合培養,培養的4500余名研究生成長為行業骨干。
全過程服務,破解行業痛點
《決定》提出,加快構建促進數字經濟發展體制機制,完善促進數字產業化和產業數字化政策體系。加快新一代信息技術全方位全鏈條普及應用,發展工業互聯網,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的數字產業集群。
近年來,制造業面臨“智改數轉”。對此,智能院整合資源,組建工業互聯網公共技術服務平臺,為行業和產業提供工業互聯網領域系統解決方案,為600多家企業開展診斷服務,并以診斷服務為媒介,促進科研團隊與行業企業的持續合作,從而開創“診斷服務驅動成果轉化”新路徑。
智能院科研團隊曾為當地一家金屬制造企業出具了“診斷報告”,手把手輔導,制訂金屬原材料及產品檢測優化方案、熱擠壓工藝優化方案等,有效解決了企業遇到的生產問題。隨著合作深入,2022年,雙方又圍繞新能源汽車電池殼材料及其關鍵成型技術,深化產學研合作,進一步助力企業提質增效。
據統計,這種“診斷服務驅動”模式已促成學校與合肥、蕪湖、馬鞍山等地300余家規模以上企業開展產學研合作,賦能地方產業高質量發展。
為促進培育企業快速發展,智能院構建起“平臺-科技-人才-金融-市場”五位一體的支撐體系,為企業提供全過程服務。由合肥工業大學校友創辦的安徽布拉特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如今已成長為國家高新技術企業。但在創業初期,研發進度緩慢、經費緊張,一度讓創始人張文化十分焦慮。
為了幫助其渡過難關,智能院一方面通過“科技成果轉化及產業化重點項目”給予該公司研發經費支持,同時遴選校內科研團隊與其開展產學研合作,后來在軟件開發、機器視覺開發應用及自動化集成等方面取得突出成果,公司也擺脫困境、走上正軌。
“進入新發展階段,面對新的產業發展需求,智能院進一步深化、細化發展方向,深入開展以 ‘育種、育苗、育才、育鏈、育網’為核心的五育工程,為科研團隊和培育企業更好創造條件、搭建平臺、明確方向、拓展空間。”張曉安說。
周慧 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王磊 王海涵 來源:中國青年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