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五” 時期(2026-2030 年)是我國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關鍵五年,也是高等教育從 “規模擴張” 轉向 “質量躍升” 的決勝階段。為落實《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2024 - 2035 年)》,破解人才錯配、科研轉化不暢、數字教育滯后等矛盾,助力高等教育支撐中國式現代化。
一、形式與使命:沖刺教育強國的戰略坐標
“十四五” 期間,我國高等教育實現歷史性跨越:
規模普及化:2025 年高等教育毛入學率達 60.2%(2020 年為 54.4%),在學總規模超 4800 萬,成全球最大高教體系。
質量內涵式提升:“雙一流” 高校 ESI 前 1% 學科增 45%,國家科技三大獎占比超 70%,技術合同成交額破萬億。
結構持續優化:理工農醫博士招生占 80%,專業學位研究生、應用型高校占比均超 60%。
數字化轉型加速:智慧校園覆蓋率 68%,虛擬仿真實驗項目超 5000 個,筑牢教育創新基礎。
① 核心矛盾凸顯
人才供需失衡:芯片、種業等 “卡脖子” 領域人才缺額超 30%,電子商務等專業就業率連續 3 年低于 60%。
科研轉化低效:高校成果轉化率不足 15%,遠低于發達國家 40%-60% 水平,實驗室到產業化 “死亡之谷” 未通。
數字鴻溝顯著:智慧教學覆蓋率僅 35%,中西部高校數字化基礎薄弱,難適應教育數字化轉型。
國際競爭力不足:全球前 100 高校我國占比不足 15%,高端人才引育與國際規則話語權待提升。
②戰略機遇疊加
政策紅利釋放:教育強國建設規劃綱要》明確 2027 年獲 “重要階段性成效”、2030 年建成支撐中國式現代化的高等教育體系。
技術革命驅動:人工智能、量子信息等重構學科體系,數字中國建設為教育新基建提供年均超 15% 投資增速。
產業升級需求:智能制造、生物醫藥等萬億級產業集群需高層次創新人才,為學科專業調整明向。
二、總體要求:指導思想與發展目標
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為指導,對標二十大及二十屆三中全會部署,緊扣教育、科技、人才強國一體戰略,以分類卓越、數字賦能、產教融合為徑,打造需求牽引、創新驅動、開放協同的高教體系,為2035教育強國筑基。
立德樹人為本:思政教育貫穿培養全程,培育民族復興時代新人
分類差異化發展:研究型高校攻原始創新,應用型高校服務區域產業,職業本科強技術技能。
創新驅動發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強化基礎研究與核心技術攻關協同。
數字化牽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重構教管研全流程,推動教育生態變革。
開放合作共贏:深化國際交流與區域協同,提升高教全球影響力。
三、主要任務與重點工程
① 建立 “紅黃藍” 預警與淘汰機制
對連續3年就業率<60%、對口率<40%的專業亮“黃牌”限招、“紅牌”停招,重點壓縮電商及傳統文科等飽和專業;年度發布《學科供需白皮書》,把企業需求與產業數據納入專業論證指標。
② 前瞻布局新興與交叉學科
增設“AI+”、“低碳”、“量子”、“生物制造”交叉學科,借鑒福建數智改革,建50國家級學科群;農林高校增智慧農業、生物育種,工科專業100%數字化升級。
③區域學科集群建設
①拔尖創新人才 “本研貫通” 培養
實施“強基2.0”,擴至30校,碩博連讀5年率達50%。
建100未來技術學院,推行項目導師制,攻關量子計算、腦科學等前沿領域。
② 產教融合 “現代產業學院” 建設
③數字教學資源創新
打造500門VR/AR實訓課(例:川大牙科虛擬診療),建100個國家級虛擬教研室。
2025秋浙江高校先開AI通識課,2027全國高校全覆蓋。
①“企業出題 - 高校答題 - 市場閱卷” 機制
② 破解成果轉化 “死亡之谷”
參照西南交大 “5+2+N” 模式建 10 個高校科創園,按南京工大模式設 50 個概念驗證中心,提供中試資金與場地。試點科技成果 “賦權改革”,轉化收益超 70% 分給科研人員,發 “高校科創債” 引社會資本。
③ 有組織科研與平臺建設
① 智慧校園標桿建設
遴選 100 所國家級 “教育大腦” 應用校,實現教管服數據全貫通。
②教育數據治理與應用
建國家級高教大數據中心,實時監測招生、就業、科研轉化動態。
開發 “AI 學情分析系統”,定制個性化學習路徑,實現規模教育與個性培養統一。
① 高層次人才 “引育用” 一體化
推行 “院士結對青英” 計劃,引進頂尖團隊 50 個,賦予技術路線與經費自主權。
②“雙師型” 教師隊伍建設
企業實踐納入職稱評審必備條件,應用型高校 “雙師型” 教師占比提至 80%。
③師德師風與能力提升
① “絲路學院” 與國際校區建設
新建 50 所 “絲路學院”(對標中石油巴西工程師學院),開發 1000 門全英文課程。
牽頭組建 5 個國際學科聯盟,主導制定 30 項國際教育標準,增強全球教育治理話語權。
②區域協同與資源共享
長三角推進千門課程學分互認、共建 10 個學科創新聯盟;京津冀共享科研平臺、聯合培養高端裝備人才。
中西部高教振興計劃實施,東部高校對口支援百所中西部高校。
四、實施保障
成立教育部 “十五五” 規劃實施領導小組,建立部省校三級聯動機制,將規劃目標納入地方政府績效考核。
試點 “學科特區” 賦權改革(如海南大學),賦予登峰學科人財物自主權≥90%。
中央財政專項投入年均增長 8%,重點支持 “雙一流”、產教融合、中西部高校。
設立 1000 億元高等教育發展基金,鼓勵社會捐贈、科研轉化補充經費。
優化經費結構:基礎研究占比≥30%,數字化轉型投入年均增長 15%。
修訂《高等教育法》明確高校分類管理定位,試點雄安、浦東 “高校特區” 擴大學辦自主權。
完善 “雙師型” 教師認證、成果轉化等配套政策破體制障礙。
構建 “年度監測 - 中期評估 - 終期考核” 三級督導機制,引入第三方評估。
目標達成率前 10% 高校,招生與經費上浮 15%;學科連續兩年黃牌則縮減至重組。
五、結語
“十五五” 時期,高等教育要憑 “闖” 解結構矛盾,靠 “創” 推數字轉型,以 “實” 促產教融合。通過學科動態調優、成果轉化突破、數字基座搭建,實現從 “跟跑” 到 “并跑”,為 2035 年教育強國筑基,為中國式現代化強人才智力支撐。